全館以三個環節去展現關於在四川大山鋪的恐龍化石群遺址所發現的考古石群。

第一環節:在館內的珍品廳,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本知識,包括恐龍出現的年代、生物進化論、地質演變論、恐龍物種演進和分類等。

第二環節:主力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展館裡除了裝架擺設化石標本外,還會把整理好發掘完整的化石骨架製成龐大的立體恐龍展品。包括:

天府峨嵋龍由化石骨架組成,頭離地面約10公尺,全身長約20公尺,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

建設氣龍骨架,全身長4至5公尺,但據說這種恐龍兇猛得可以吃掉天府峨嵋龍。

李氏蜀龍,一種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多齒鹽都龍,一種身軀細小,以兩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太白華陽龍是一種原始劍龍,和能飛能游的肉食性蛇頸龍等。

第三環節:展示現存的恐龍埋葬遺址,是為當今恐龍考古學的發掘現場。在中央大廳的地下室,保留了一塊面積約350平方米的化石埋藏現場,重疊堆積著17個恐龍個體的骨骼材料。主要為侏儸紀早、中、晚期的恐龍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