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是中央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战略部署,显示中国在“双碳”目标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夏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天气叠加,导致水电大省四川出现用电紧张情况,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予以化解。新形势下,将在进一步夯实常规能源保供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事实上,在经历极端天气带来的阵痛之后,川渝近来在保障能源安全上频频落子:日前,“疆电入渝”工程重要项目——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煤电项目开工。该工程将建设4×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机组,以及升压站、主厂房等配套设施,总投资约145亿元,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投产。
此后不久,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开工。作为连接四川、重庆电源和负荷中心,构建西南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的起步工程,此次将新建双回特高压线路658公里,总投资288亿元,计划于2025年夏季高峰前投运。此外,川渝首批重大合作项目——涪江干流梯级渠化双江航电枢纽工程二期围堰顺利合龙;总投资约32亿元、总装机60万千瓦的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在四川甘孜投产……
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常规水电资源开发殆尽、风光资源有限,能源储备、调峰能力不足……重庆能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矛盾由来已久。对于重庆这个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的超大城市,特别是正在迈向国际化现代大都市而言,保障能源安全十分迫切、极端重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重庆如何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红利,联动四川下好能源布局与区域发展这盘棋,进而为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川渝贡献显得尤为关键。(参考:川渝限电的思考,成渝地区如何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一、优化川渝能源一体化布局
对于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过去的这个夏天川渝感受最深、体会最多。今年夏天全国、乃至全球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让很多城市出现电力供应缺口,特别是川渝地区成为保供形势最严峻的地区。重庆市于8月17日零时起启动有序用电一级方案,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四川省在8月21日零时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虽然高温天气是历史罕见,属于不可抗拒因素,但从中也暴露出川渝能源安全存在脆弱性。
一方面是能源区域或季节分布不均衡。从总体量看,川渝地区的能源结构是少煤、缺油、多气、丰水。具体来说,重庆能源呈现“贫煤、少水、无油、富气”特点,一次能源资源有限,煤炭和成品油需要大量外来输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匮乏,水能资源多为东部地区所用,页岩气储量开发受到一定限制。
而四川水电、天然气等能源丰富,但具有季及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装机不足水电总装机的40% ,调节能力不足,丰枯矛盾突出,煤炭储备调节能力弱,储气调峰能力不足,迎峰度冬天然气供应存在阶段性短缺。
另一方面是能源供需矛盾突出。从供给侧看,四川不仅是全国第一水电大省,水电装机规模在已突破9000万千瓦时,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2021年总产量为522.2亿立方米;重庆电力装机总量2000多万千瓦,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100多亿立方米,能源供应总量较小。
从需求侧看,随着成渝地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以及农村用电用气增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将刚性增长,能源短板愈发凸显。2021年,重庆全社会用电量1341亿千瓦时,成都全社会用电量834亿千瓦时,均有13%—15%的增幅。有数据推测,预计到2025年,成都最大供电缺口达到500万千瓦,重庆电力缺口从137万千瓦扩大至1000万千瓦;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迎峰度冬期间天然气供应仍将紧平衡。
此前重庆市能源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前川渝地区能源消纳能力有限,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资源多数外输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本区域内产电缺电、产气缺气矛盾日益凸显。
川渝能源安全如何保障?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减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成渝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思路。川渝地区的能源结构当中清洁能源“家底”殷实,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础占优。
去年10月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白鹤滩水电站留存部分电量在川渝电网消纳。”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去年6月已投产发电。一个细节是,规划之初,白鹤滩水电站的电量即初步确定为“送华中地区消纳”。可以预见,成渝能源本地消纳将以更大力度推进。
重庆2025年重大电源和500千伏及以上电网示意图
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能源净输入省市,四川则是全国能源大户。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省全口径水电外送电量达1368亿千瓦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人大代表团和重庆人大代表团共同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开展川渝地区能源综合改革。同月,川渝联合印发《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出优化川渝电力资源配置,推动川渝电网提档升级,促进互联互通。
事实上,面对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川渝两地把能源一体化作为双方合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在今年川渝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160个重大项目中,能源基础设施项目5个,包括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中国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等,总投资7413亿元,是金额最高的项目类别。
近年来,川渝两地加强了电力“水火互济”,天然气“平峰互保”,成品油“毗邻互供”,能源一体化布局基础扎实。随着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煤电项目等重点工程的落子,川渝能源一体化布局的“四梁八柱”逐步开始立起来,未来重庆将成为全国唯一在“十四五”期间,拥有两个跨区特高压落点的省份,川渝能源协同一体化发展布局将得到优化。
二、“双碳”导向下的区域发展
能源安全保供是民生所系,也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压舱石。我国此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因此,区域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双碳”导向。
整体来看,我国86%以上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北部地区,82%以上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能源资源量仅占全国的5%,能源消费量超过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一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重大工程,保障东中部地区用能需求。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明显增多。
按照中央的定位,成渝地区要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站上“7万亿”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地互动频繁,一系列政策落地加持、一连串改革加速推进、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双城经济圈建设初见成效。
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特别是万亿元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能源保障。2021年重庆总发电量991.4亿千瓦时,而用电量达1341亿千瓦时,缺口为349.6亿千瓦时,约1/3的电需要外调。重庆工业用电量76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3%、占全社会比重56.8%。四川作为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基地市,2021年产电量超4500亿千瓦时,当年全社会用电量3274.81亿千瓦时,全口径水电外送电量超过1300亿千瓦时,占自身水力发电量的约1/3。其中占大头的第二产业用电量2079.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1%,用电量最大,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50%。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重庆外购川电195亿千瓦时,约占重庆全市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占全市外购电的绝大部分。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煤电项目建成后,其额定送电容量可高达800万千瓦,一年可输送电量440亿千瓦时,比2021年重庆外购电总量多接近一倍,再加上四川清洁能源的供给,将极大解决重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电力缺口。
一是增强能源安全抗风险能力。受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以及高温、冷冻等极端天气影响,来水不足、水库蓄水不够等不可控因素,给川渝能源安全保障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要适时调整相关规划,加强储煤、储气、储油、储能基地建设,千方百计备足电煤、油气等战略物资,科学做好水库电站蓄水,全力争取外购电和留川渝电量支持;加强调峰基地建设,避免出现能源过剩浪费或者突发事件中能源供应短缺,避免出现“拉闸限电”,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二是提升能源供给含“绿”量。在政策上,要积极争取国家规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建设四川清洁能源示范省,带动支持重庆创建能源绿色高效利用示范区。在具体路径上,要顺应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目前,重庆的煤电占比超过60%,减碳减排压力大。按照相关规划,到2025年,重庆煤炭消费比重将由2020年的44.3%降低到4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要提升到25%,而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占比88%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42%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19%左右。
未来,两地要统筹推进化石能源压减和非化石能源发展,特别最大限度挖掘水电、风电、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能,不断倒逼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比如,在电化学储能产业方面,四川探明锂矿资源位列全国第一;在氢能方面,成渝地区是我国氢储能产业的资源富集区,成渝“氢走廊”建设正加快推进,重庆年产工业副产氢总量达11.1亿立方米,利用空间巨大。
去年11月“成渝氢走廊”正式启动
三是持续调优产业发展结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步推进,川渝两地要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压减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新基建、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鼓励、奖励工业领域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同时,还要加强产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创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加强产业布局和能耗“双控”政策衔接,促进重点用能领域用能结构优化和能效提升。